Translate

2013-09-26

邁克爾傑克遜《顫慄》30周年 一張專輯改變世界

來源:搜狐音樂 編輯:董文

http://tv.sohu.com/s2012/mj30/index.shtml



邁克爾傑克遜《顫慄》30周年 一張專輯改變世界
http://music.yule.sohu.com/20121206/n359675351.shtml


技術革命,搖滾觸礁。黑人音樂陷低潮,救世主呼之欲出

那會兒,整個唱片業有點正陷於某種衰退中,19801982年間,出貨量減少了5000萬。CBS公司的年利潤下降了50%,而唱片銷量則減少了超過15%。結果,19828月中旬,主流唱片公司發生了大規模裁員,“黑色星期五”令人難忘。CBS需要靠傑克遜的專輯扳回一城,可市場狀況卻令人擔心。
 
  關於音樂產業的衰退,當時媒體上流行的說法是因為孩子們把自己的錢從音樂轉投給了電子遊戲,但退一步說,這種時髦的理論並不足以解釋產業為何萎靡。實際情況是,過去三年來(1982年往前),技術變革改變了流行音樂所依賴的主流聽眾:上世紀70年代末,50.1%的電臺聽眾轉向FM,終結了AM的統治地位,加速了50年代起在廣播系統裏起決定性作用的Top40體系的瓦解。1982年,FM獲得了70%的聽眾,其中12-24歲的聽眾占84%。結果是,主流流行音樂聽眾分崩離析——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再守著AM推薦的“千里挑一的金曲”,而是轉向願意放他們喜歡的細分音樂類型的窄眾電臺,這種電臺不需要照顧方方面面。技術變革限制了每一個音樂播放時段在非目標受眾群收聽波段播放時間的長短。
 
  (補充說明:FMAM覆蓋範圍小,但音質好,更適合娛樂節目。Top40AM時代的特色,指美國收聽率最高的前40家電臺。這40家電臺評出的Top40音樂排行榜,是AM時代最具權威性的榜單。)
 
  1981年,Billboard專欄作家Mike Harrison寫到,“獨一無二的Top40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千變萬化的Top 40。他補充道:“那些這也喜歡一點那也喜歡一點的人反而成了小眾。”實際上,1982年,很多市場,包括紐約在內,Top40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追求精確目標聽眾定位意味著電臺為了照顧分眾口味不能再什麼歌都放。否則只會導致聽眾做出對於電臺來說“致命”的行為,換台。
 
  這種狀況促使《新聞週刊》在19824月發表了一篇名為《搖滾觸礁?》( Is Rock on The Rocks?)的文章,聲稱聽眾的持續分化將降低大金曲的吸引力,音樂風格將會百花齊放。《新聞週刊》在文章最後用“搖滾的憂鬱”來追憶貓王和The Beatles時代把所有人吸引到一起的“美好的舊時光”,那個時候,不同的流行音樂聽眾群之間是相通的。根據《新聞週刊》的說法,貓王和Beatles是整個國家對每一個Top40體系內的電臺的一致回應。”雜誌接著預言在碎片化的音樂市場裏,不會再有一呼百應的搖滾明星。
 
  如果說這個預言還不足以讓CBS唱片公司的頭兒失眠,電臺碎片化的一個趨勢已經相當嚇人:過去十年(1982年往前),越來越多的黑人音樂被針對白人聽眾的電臺禁播。這在1979年末爆發的反迪斯可運動之後變得尤其明顯。在80年代早期,由於害怕被聽眾認為是播迪斯可,電臺編輯會愈發小心地篩掉節奏較強的黑人音樂,就算是有一點點像都不行。這種情況在FM時代放大了,以至於黑人歌手被局限在黑人音樂電臺,同時在瞄準白人聽眾的流行電臺徹底消失。
 
  那段時間,黑人音樂在流行音樂榜單上的衰落非常戲劇性。1979年,Billboard Hot100流行金曲榜上有一半的歌曲也同時在黑人音樂電臺的流行音樂榜上出現。而到了1982年,Hot100上的黑人歌曲減少了八成。當年最能代表黑人音樂處境的就是,10月份連續三周,BillboardTop200專輯榜和Hot100金曲榜上前20名裏沒有一位黑人歌手,這是50年代Top40電臺體系形成之後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黑人音樂電臺的冠軍單曲,比如Roger Troutman的《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和Gap Band的《Burn Rubber》都沒能打入流行音樂的Top40榜單,而其中一首,Zapp的《Dance Floor》甚至沒能打入Hot100Prince的《1999》,儘管後來成為流行音樂經典,儘管當時在黑人音樂榜上所向披靡,但也在Top40面前碰了壁。像Rick James這樣的黑人巨星可以在賣出400萬張專輯的同時不為白人電臺的聽眾所知。他的《Super Freak》,像《1999》一樣最終成為經典,1981年在Hot100上高居第16位的時候,竟然在很多流行電臺從未播放過,那些電臺編輯篩掉這首歌的理由正是因為它“有點像迪斯可。”
 
  1982年一整年,在BillboardHot100金曲榜上,只有兩首冠軍金曲是黑人歌手的,Lionel Richie的《Truly》和Stevie WonderPaul McCartney合作《EbonyIvory》。(實際上也是Top3裏唯 二兩 首)這兩首歌都相當通俗,都獲得了黑人音樂榜第一。(Billboard19826月開始把原來的R&B榜改名為Top黑人單曲榜)而1982年全年唯一能同時在流行榜和黑人榜奪冠的作品是一首白人歌曲,來自Hall & Oates的《 I Can't Go For That》。
 
  黑白聽眾間顯然隔著一堵牆,黑白兩方的孩子都不知道對方在聽什麼。正當事情對於期待打破僵局的黑人歌手來說不能更壞的,新的恐懼出現了,MTVMTV的播放列表與白人電臺類似,而它當時正在音樂世界掀起風暴。
 
  歷史是無情的,早期MTV的節目也排斥黑人音樂,但這裏面有特殊情況。在電臺的種族隔離政策高峰期創辦的MTV頻道一開始並不知道他們的目標受眾——1981年底最早從有線電視接受MTV的白人郊區和小鎮上的青少年更想聽黑人音樂和他們不熟的東西。既然那個時候沒有具有大眾吸引力的電臺,自然也沒有具有大眾吸引力的視頻。但至少電臺節目還有黑人音樂可挑。在電視上,MTV當時是獨苗,它對於流行品味的影響力很快就表現出來了,尤其是在只有MTV沒有電臺的海邊地區。
 
  直到19829MTV入駐紐約和洛杉磯,它的影響力才完全展示出來。一時間,這個國家兩大媒體中心被流行文化弄潮兒攪得天翻地覆,紛紛炒作MTV會是下一個現象。絕非巧合的是,上文中提到的黑人音樂在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最低潮是在198210月——被所有的流行電臺和唯一的音樂電視頻道一起排擠了。


 
救世主來了 ! 邁克爾•傑克遜來了 !
 
邁克爾•傑克遜來了。在他把《顫慄》交給CBS公司旗下廠牌Epic之前,他已經在世界上當了12年頂級巨星,個人和兄弟組合都算在內。可是,他上一張專輯,銷量驚人的《牆外》,擁有四首打入Top10的金曲,是1979年發行的,那一年Hot100金曲榜前三名裏有40%的作品來自黑人歌手,而且黑白音樂在電臺領域還沒被隔離。
 
  CBS清楚意識到,198210月,在他們把《顫慄》專輯的首支單曲拿去電臺打榜的那周,還沒有黑人的音樂作品在流行榜的前20名裏。面對傑克遜的作品很有可能無法面向黑白兩方聽眾播放,唱片公司沒有選擇。第一支單曲,《The Girl Is Mine》,是一首跟前Beatles成員 Paul McCartney合作的簡單通俗的歌曲。作為八十年代早期流行電臺的,McCartney的存在,確保歌曲會被白人電臺接受。同時,知道MTV不放黑人歌手的視頻,CBS暫不行動。
 
  1982116,《The Girl Is Mine》登上BillboardHot100金曲榜,那天開始,在這個榜單上持續低迷了三年的黑人音樂開始反彈。這首軟綿綿的作品反響不佳。“邁克爾繼《Ben》之後最壞的主意。” Robert Christgau在《村聲》(Village Voice)上評論道。對於一張不久之後會被視為傑作的專輯,這是個噩夢般的開始,儘管這樣能保證被白人電臺播放。
 
  三周後的1130,《顫慄》專輯發行,並在1225登上排行榜,名列第11位。在 還沒有Soundscan(唱片銷量排行系統)的時代,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成績,雖然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那會還沒聽說誰的專輯第一周就排進前十甚至登頂冠軍。第二年一月,專輯進入前十,兩周後爬升到第九,然後是第八,又在第五的位置上堅持了三個禮拜,這已經是《The Girl Is Mine》影響力的極限。儘管已經是熱門,但《顫慄》初期的榜上成績並沒有任何日後會翻雲覆雨的跡象。
 
  《The Girl Is Mine》在耶誕節後爬到了流行榜第二,CBS知道他們把McCartney當做特洛伊木馬攻陷白人電臺的策略成功了。1983年初,公司開始準備為專輯的第二支單曲、聽起來比較適合黑人電臺的《Billie Jean》運籌帷幄。由於事先的運作,流行電臺很快就開始播放這首歌,而懷疑論者也欣喜地發現《顫慄》專輯能比McCartney參與的那首歌帶來更多驚喜。《Billie Jean》絕對精彩,能讓你過耳不忘,且印象深刻。但是,在那個MTV在音樂產業裏呼風喚雨的冬天,沒有它的支持,就算邁克爾•傑克遜也無法登上流行文化之巔。可MTV還不播放黑人音樂。
 
 
 
攻陷MTV,神話是這樣練成的

CBS孤注一擲,砸重金為《Billie Jean》和下一支單曲《Beat It》拍攝了昂貴的MV,堪稱視覺盛宴。傑克遜是天生的視頻明星、是他的時代的主打歌和舞者。兩支視頻讓MV的舞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甚至勝過James Brown六十年代的現場表演,直到有一天金錢戰勝一切。
 
  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MV跟舞蹈是天生一對。除了上一年秋天Toni Basil的《Mickey》,MTV後來一直沒有播放以舞蹈為主的視頻作品。這裏面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那些年音樂公司並沒有著力培養藝人的武藝,就連迪斯可明星都沒有精湛的舞者。《顫慄》之後情況徹底改變,麥當娜、傑克遜的妹妹珍妮•傑克遜和Paula Abdul等後來者絡繹不絕。但在那會兒,邁克爾•傑克遜把MTV的舞池據為己有。
 
  儘管傑克遜的視頻的水準擺在那兒,MTV仍然“負隅頑抗”,聲稱它們是搖滾頻道,傑克遜的歌不對路。到底是什麼讓MTV改變注意播放《Billie Jean》,到今天還有諸多爭議。當時廣泛流傳的一個版本是CBS的總裁Walter Yetnikoff威脅MTV說如果不播放《Billie Jean》就撤掉所有旗下的其他作品,但多年後MTV的創始人Bob PittmanLes Garland否認了這一傳聞。他們承認MTV一開始確實不想播《Billie Jean》,因為歌曲的節奏和黑人曲風不適合頻道的“搖滾”形象。他們一直掙扎到當年二月中旬,在看過視頻片段發現可能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視頻作品後,他們開始重新考慮。再加上,儘管沒有MTV“提攜”,歌曲也已經在一周內從Hot100金曲榜第23位飆升到第六位,MTV決定給它一次機會。
 
  無論對於MTV還是對於傑克遜,時機正好合適。MTV首播《Billie Jean》是在31,是在這首歌登頂Hot100四天之前,讓這首歌成為兩年來第一支完成此壯舉的黑人快歌。與此同時,在《Billie Jean》的帶動下,《顫慄》專輯上榜第十周後終於登頂專輯榜。但這一冠軍單曲和冠軍專輯對於傑克遜和MTV來說,都只是開始。
 
  《Billie Jean》和兩周後的《Beat It》提升了MTV的魅力,而MTV也幫了邁克爾•傑克遜一把。雖然MTV已經在流行文化的中心,但直到他們開始播放邁克爾•傑克遜,他們才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明星。最火的流行巨星在MTV整日出現,只用兩支MV,你還不需要在電視機前坐太久,MTV這個話題的火爆程度就前所未有了。新的觀眾看MTV是因為想看邁克爾•傑克遜的視頻有多棒,同時,MTV的核心觀眾也沒減少——除非有證據證明他們因為不喜歡音樂而關機。用現代術語來描述後來發生的事情,即MTV和邁克爾•傑克遜相互依存。
 
  傑克遜的第二支在MTV播放的視頻,《Beat It》同樣妙絕,真實聲效、真實的洛杉磯幫派成員和精心設計的群舞,這些都成了傑克遜視頻的標準配置。作為序幕,《Billie Jean》展示了傑克遜出色的表演;《Billie Jean》是平地驚雷,展示了邁克爾•傑克遜出色的表演才華。《Beat It》同樣出色,但又為MV開創了新的製作標準,並成為兩支MV中最受歡迎和好評的,儘管作為歌曲《Billie Jean》的成績更好。通過搖滾風格和Eddie van Halen的吉他獨奏,《Beat It》還顯露了傑克遜跨界的野心。它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並為傑克遜爭取到另一個領域的歌迷——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一般來說不容易喜歡上他的音樂。(在這方面,傑克遜的哥哥Jermaine已經先於他在1982年與新浪潮樂隊Devo合作了歌曲《Let Me Tickle Your Fancy》,也獲得一些搖滾電臺的播放)
 
  然後,就在傑克遜看起來不會有更好表現的時候,他卻做到了。516,隨著《Beat It》成為冠軍單曲,《Billie Jean》仍然停留在Top10,邁克爾在NBC舉辦的摩城25周年電視紀念特輯上首次展示了“月球漫步”。為了觀看邁克爾•傑克遜在發行《顫慄》後的首次舞臺演出,4700萬觀眾收看了這次節目,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沒裝有線電視而還沒看過傑克遜的MV。這次表演讓傑克遜登上了事業頂峰。



 
《顫慄》並非終點,巨星不死
 
《顫慄》發行一年後,在擁有了七首Top10金曲和數不清的專輯銷量周冠軍並成為史上最暢銷專輯後,傑克遜仍然留了一手:122,他發行了由John Landis執導的長達14分鐘的專輯同名歌曲的MV。它很快就被吹捧為史上最佳MV,並再次點燃了邁克爾狂熱。以這支視頻短片為主打的錄影帶打入了視頻銷售榜並成為史上最暢銷MV。同時,六個月前就已經從排行榜冠軍掉下的《顫慄》專輯在耶誕節期間重返冠軍並保持到新年。兩個月後,格萊美頒獎禮現場,傑克遜一口氣拿走八座獎盃,加冕“流行之王”——現在看起來這一切實在是理所當然的。
 
  但《顫慄》的傳奇故事要遠遠超過它在唱片銷量和獎項上取得的成就。一旦MTV在邁克爾•傑克遜上獲得了成功,其他黑人藝人的視頻也就很快上了電視。這一發展又迫使流行電臺重新開始播放黑人音樂:畢竟,流行音樂的歌迷如今已經習慣於在同一個電視頻道上看到黑人和白人的音樂,他們自然希望電臺也如此。不同口味的聽眾彼此相互隔離的情況不會維持太久了。能吸引大眾的Top40電臺系統又回來了。這一回歸1983年初從費城開始,迅速蔓延全國,每個城裏一家家的FM電臺加盟Top40,很多還根據MTV的金曲來製作超種族的榜單。
 
  《顫慄》時代,黑人音樂大舉回歸流行音樂榜。如果說1982年是黑人音樂在流行音樂領域的低潮,到1985年公告牌Hot100金曲榜裏黑人音樂的比例又占回三分之一。以至於Prince那首在1982年初次發行時曾碰壁流行電臺的金曲《1999》,1983年重新登陸流行電臺,並因為在MTV的播放而在流行電臺裏獲得了遲來了成功。所以,某些歷史學家認為,邁克爾•傑克遜和MTV的組合在雷根時代聚合流行文化碎片上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黑人音樂回歸主流,並再沒被排擠出去。
 
  另一方面,MTV的崛起卻成為鄉村音樂的噩夢。沒有MTV的時候,七十年代早期開始,鄉村音樂在流行電臺裏平步青雲,伴隨著電影《Urban Cowboy》(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1980)引發的熱潮和MTV的成立,鄉村音樂在1981年到達勢力頂峰。那年夏天,平均每週有11首鄉村音樂作品打進公告牌Hot100金曲榜。但在那之後,MTV把鄉村音樂排除出自己的節目,而在流行電臺鄉村音樂的成績也開始暴跌,很快,鄉村音樂作品就在Hot100金曲榜上完全消失了,這樣的情況前所未見。
 
  作品成就斐然之外,邁克爾•傑克遜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在每一方面都表現了神奇的魔力:十年以後仍然是絕對巨星,他所在領域的王者,必然入圍的“搖滾名人堂”,等等,他總是能找到方法啟動並超越一切,並盡一切可能重塑他的王國。想想 J.K. Rowling在《哈利•波特》之後推出的更好更受歡迎的作品,你就知道《顫慄》之於邁克爾•傑克遜到底意味著什麼。
 
  《新聞週刊》的不會再有大眾巨星的預言六個月後被證明是錯的,在這之後,搖滾的憂鬱也治癒了。 Robert Christgau1984年是披頭士狂熱之後對於流行音樂來說最偉大的一年,他將此歸功於Top40的復興和MTV。有輿論質疑《顫慄》專輯是否真的“團結”了每一個角落的流行音樂聽眾,除了格萊美獎盃之外,由《村聲》雜誌最吹毛求疵的評論家們投票選出的“年度專輯”榮譽也足以證明。
 
  邁克爾•傑克遜之死所引發的前所未有的傷痛是必然的。傑克遜去世沒多久,《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傑克遜先生早已完成了今天流行音樂英雄們所完成的一切,而且他的成就很可能不會再現。”這一類似1982年《新聞週刊》錯誤預言的觀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任何認為現狀不足以支持新神話出現的觀點都是目光短淺的。
 
  花樣百出的網路平臺加速了聽眾的碎片化,但據此否定未來某一能人“一統江湖”的可能性是愚蠢的。流行音樂是靠刺激大眾來成長的,對分享文化觸點的渴望根植在我們身體裏。《顫慄》教育我們,合適的明星、合適的產品、合適的技術環境,就能把我們團結在一起。在合適的時候,新的神話會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