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JJCN.com 作者:張頤武
文/張頤武(北大教授)
6月26日晚,在鳳凰衛視的“華聞大直播”,我和臺灣歌手黃舒駿與謝亞芳連線,一起討論邁克爾·傑克遜的去世。黃舒駿認為邁克爾·傑克遜達到的高度其實是難以企及的,他覺得正是由於他超越了我們世俗的諸多認識,才可能達到今天的成就,而他也對於他們這樣的歌者有影響。我則回憶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內地的影響和沖擊,那時邁克爾·傑克遜其實是作為西方文化的象徵來理解的。我們都對於這位音樂天才的故去感到遺憾。謝亞芳提及了像邁克爾·傑克遜這樣的全球矚目的超級巨星現在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出現的巨星其實都還有文化的限制,不可能像他一樣具有這樣的全球性了。我們還探討了他後期所面對的負面消息的困擾和在華語文化中何以還缺少這樣的全球性的人物。
這些討論讓我感慨的是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和影響仍然存在。生前可能他非常寂寞,但死去之後,人們才發現自己和他在一起的時光彌足珍貴,而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仍然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可能在他的後期,他面臨著許多麻煩和困境,媒體和公眾對於他也並不寬容,但死亡卻讓所有人意識到他對於我們的重要的意義和他的無與倫比的價值。在他逝去之前,我們想到的是他的不完美,但在他逝去之後,我們想到的是他的音樂對于生命的超越。生命可能就是需要距離的,他活著,我們都覺得他的缺陷和毛病讓我們厭倦和不快,但他一旦離去,我們才發現那些事情其實和他留給我們的東西相比其實還是無足輕重的。
死亡其實讓生命的具體的困擾和紛爭變得渺小,他在我們中間,我們當然要用顯微鏡來觀察他,那時他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他的人品和行為的一切當然要讓我們來檢驗和品評。但他一旦離開,我們就可以用望遠鏡來看他,他的那些具體的事情都變得異常遙遠而無足輕重了,他的價值被再度凸顯了出來,他對於我們大家的生命對於意義其實是非常大的。於是,來自全球的傷悼就淹沒了一切。我突然發現,他其實是他的軀殼的囚徒。在這個軀殼存在的時候,他是不幸的,他被我們的要求所束縛,被我們的不滿所包圍。但這個軀殼不復存在,他的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才得以彰顯,他的離開才讓我們感到真正的遺憾。沒有了這個軀殼,他其實有了真正的自由,他其實超越了我們和我們的世俗的限度。他在放下自己的同時,他真正地放開了自己。而我們也才真正理解了他之於我們的意義。
其實,邁克爾·傑克遜對於我們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其實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他的離場當然也象徵著我們也在老去了。當然,這種老去其實就是成熟。我們的對於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對於一種我們所不熟悉的文化的渴望也早已被一種歷經滄桑的感慨所替代。我們知道他的時候,當時中國正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剛剛從封閉和刻板中開始走出,我們當時知道了《Thriller》,知道了他的“太空步”和放蕩不羈的形象,這些其實並不是作為一種我們所熱愛的歌星來看待的,除了少數的英語歌的愛好者,他的歌其實從來也沒有在中國真正地傳唱。他的影響力當然和華語歌手像鄧麗君完全不同。鄧麗君是我們的感情的一種寄託,但邁克爾·傑克遜則是我們跨出文化和社會的束縛,具有某種全球性的象徵。我們對於他是崇拜而非迷戀,是一種隔膜中的肯定,而非完全的認同。這其實也是中國對於西方事物的一般性的感受。他是西方的一種象徵,一種當年我們的天真和幼稚中所敞開的可能性。他其實對於當年我們這些還穿著藍色卡其布中山裝的年輕人來說,其實是遙不可及和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夠真正理解鄧麗君,但其實我們和邁克爾·傑克遜相距千山萬水。但我們卻發現了新的世界在敞開。他其實就是社會開放的標志,他離我們相當遠,也從來沒有進入過我們的內在的世界,但他是一種吸引力,一種開放和活躍的標志。邁克爾·傑克遜對於當時的我們其實是一個啟示,而不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感情。
所以,當年他參加過的《我們是世界》引發了中國的《讓世界充滿愛》。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我們是世界》是西方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的某種全球性的詢喚,而《讓世界充滿愛》則是稚嫩的、剛剛開放的人的生澀的回應。但其實,這也是“中國夢”的一個新的可能的呈現。正是由於這種啟示,讓我們能夠有機會走向今天的崛起。我們也從當年崇尚他的不成熟,到了今天的成熟。當年我們的稚嫩的開放其實是後來我們自己的成熟的加入全球化的開端。正是由於在當年的不成熟,後來我們的選擇才顯得重要,而那個開端的意義也才彌足珍貴。
對於世界來說,邁克爾·傑克遜其實標定了八十年代冷戰後期到九十年代冷戰結束的世界的文化的一種獨特的氛圍,當時,冷戰還未結束,但他就以一種“世界性”的形象從美國通俗文化中脫穎而出,變成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未來的象徵。所以,他的“世界性”其實是跨越冷戰的結構的一種可能性的呈現。他在東歐和中國引發的熱情其實意外地影響了世界結構的改變和冷戰的終結。因此,他的全球的影響,其實也是由於冷戰對於世界的劃分造成的隔膜,讓許多不熟悉他所來源的那個文化的人,處于封閉中的人從他身上受到啟發和暗示。越是被壓抑的東西就越被渴望,這其實是他的影響力的根本的來源。而後來世界越來越全球化,一切都唾手可得,人們反而在流行文化中不太需要跨文化的東西,因為自己文化裏產生的反而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被迷戀,也更加適應我們的感情和生活。所以,我們始終都還是喜歡華語流行歌。
但邁克爾·傑克遜的意義在於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這其實已經足夠。所以,他的歌從來沒有被真正在中國大街小巷傳唱,但他仍然具有影響力的原因。他其實是一個歷史機緣的結果,個人的歷史其實還是“大歷史”的小小的片段,他其實依然證明瞭這一點。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如何能夠產生跨文化的明星,能夠在其他文化中也能夠有影響的人,中國今天的發展和今天的全球化其實提供了更多的聯想的空間,但我們往往覺得我們太需要最完美的,最足以代表我們自己的文化去走向世界。但邁克爾·傑克遜的啟示是他有這麼多負面的問題,但他的影響力卻並沒有讓他的社會受到困擾,而是賦予了那個社會一種多樣合格有活力的表徵。因此,我們在文化的傳播上可能可以更加靈活一些,想得更開一些。他的文化傳播上的意義其實可以給我們啟示。
生命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超越。這句話可以獻給這個逝去的人。
轉自張頤武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dupb.html?tj=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