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 网易新闻 2009-11-11
http://i.mtime.com/tonyspace/blog/2741970/
文/宋瀟
20年前柏林牆坍塌,一個“冷戰”的舊的世界結束了,人們在緊張與焦慮中迎接一個新世界的重生,而柏林牆兩側的塗鴉藝術,無疑是對這種變化最為直觀的體現方式。人們通過這樣的表達,一方面銘記歷史,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跨越歷史。林林總總的塗鴉,創作者來自世界各地,有各種語言,各種主題。我們關注的是,人們關於“愛情”與“和平”的渴望和表達。愛與和平,可以消弭一切有形和無形的牆。
1976年,英國歌手David Bowie來到柏林,這個一心追求實驗電聲的青年在看到柏林牆後,錄製了他一生中最為成功的一首歌曲——《Heroes》。
他用歌詞激勵著那個時代裏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And we kissed, as though nothing could fall. And the shame was on the other side. 沒有什麼能戰勝我們的愛情。我們將成為英雄,哪怕只是一天。
David Bowie鼓舞了大眾,自己的感情卻陷入困境,寫下這首歌後的第三年,他和妻子離婚。但《Heroes》卻一直被傳唱到現在,當今天的情侶們可以自由地行走在柏林牆邊時,《Heroes》仍然不算過時。
“手護”和平
這是一幅以柏林牆塗鴉為核心元素而創作的藝術作品,為的是紀念柏林牆倒塌20年周年。緊握的拳頭與掌中的橄欖枝,代表著人類對於和平的強烈願望,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緊張狀態”,也象徵著人們衝破圍牆的強烈願望。畫面的文字寫道:我看到一些文字胡亂噴塗在牆上,作者也許是個年輕的柏林人——“The wall will fall. Beliefs become reality”。
作品的創作者說:在我看來,應該關注對柏林牆倒塌表達喜悅的作品,讓那些生動的塗鴉和牆另一邊灰色的荒蕪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在冷酷的柏林牆上增加象徵著希望的人性化元素。所以我選這個作為一個自由的合適象徵。
褪色的“塗鴉”
這兩塊殘破的石碑,佇立在美國西北部城市波特蘭的碼頭。它們不是垃圾,它們是歷史的見證。
20年前,柏林牆倒下之時,它身體上的許多部分,被運到了世界各地,作為永恆的歷史象徵。於是,波特蘭也擁有了柏林牆。不過,刻在石碑上的塗鴉和字跡在今天已經漸漸褪色了,它被擱在岸邊,多少有些孤獨。
對於波特蘭的普通市民來說,柏林牆與他們更直接的聯繫,也許是一個叫皮特科維奇的南斯拉夫籃球運動員,正是因為柏林牆的突然倒塌,這位NBA歷史上能和魔術師詹森一樣進入名人堂的巨星,才能在1989年,如願以償地加盟波特蘭開拓者隊。
“健壯”的汽車
一個年輕人站在柏林牆邊擺pose。“兄弟之吻”可能是最富盛名的柏林牆塗鴉,但此幅圖的重點,卻是一款戰前在東德生產的小轎車,叫“Trabant”,昵稱叫“Trabi”,是東德人民的最愛。
這部車集噴黑煙、常故障、馬力小、噪音大及配備差五大特質於一身,據說,正常人只用一腳就可以將Trabi的車門踹開一個窟窿,因而,他被很多人認為是汽車工業史上,最差勁的品牌。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破破爛爛的車,輕易地穿過了圍牆,後來又成為塗鴉愛好者們最熱愛的主題,噴畫在作為歷史遺跡的牆上。
Trabi目前已經停產,一般人也很少將它開出來,作為車庫裏的一種古董,他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柏林牆被分拆成了很多塊,它成為一種商品,在當地商店,一小塊柏林牆石頭,價格在1到10歐元不等。但更多的時候,它是人們表達的一種管道。
一位陌生人在這塊牆上用潦草的字跡塗畫著:Let me live my life, enjoy freedom, touch the limits, reach the stars, understand the world. That’s what I want。讓我活出真我,讓我感受自由,讓我體驗極限,讓我觸摸星辰,讓我領悟這世界,這就是我要的所有……
柏林牆,不僅僅讓人銘記歷史,也讓我們變成了詩人。
1979年,25歲的瑞典女子艾嘉麗塔與18歲的柏林牆結為伉儷。這張沒有塗鴉、極其簡樸的照片,就是他們的結婚照。
沒錯,從那一年開始,這位患有“戀物症”的瑞典女子就將自己的姓改為“柏林牆”——Berliner Mauer。後來,她建立了官方網站,向全世界公佈戀情。面對姐弟戀的質疑,艾嘉麗塔在自己的網站上表示:的確,我比他大很多,但我們都認為,年齡不應該是愛情的障礙。而對於20年前柏林牆的逝去,艾嘉麗塔坦然說:的確,我的丈夫受到了傷害,但是我們仍然互相愛慕,就想我們認識的第一天那樣。
在艾嘉麗塔眼中,綿延漫長的牆壁比任何男性都性感百倍。
樸素的橄欖枝和中文“跟貼”
在柏林牆東側畫廊作畫的藝術家,多以諷刺為目的,但表達和平心願的橄欖枝,仍然是一個主題。而圖中的橄欖枝,有些類似於聯合國的徽章。
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其圖案是用兩根橄欖枝襯托著整個地球,意味著爭取世界和平。5年後,為紀念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西班牙大師畢卡索特意揮毫,畫了一隻昂首展翅的鴿子,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稱為“和平鴿”。而縱觀全球,軍事部隊徽章使用橄欖枝的似乎只有聯合國維和平部隊一例!這裏橄欖枝象徵著和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橄欖枝下方,赫然用人用中文寫著“和平”二字,柏林牆上的各種中文“跟貼”,也是一種有趣的風景。
球星上榜
20年,柏林牆不再僅僅是政治類塗鴉的天堂,體育明星也適時出現了,這正是意識形態逐漸消弭的必然結果。
華盛頓奇才的當家球星阿裏納斯在訪問柏林時,便專程來到一塊倒塌的牆面前,向前輩“天勾”賈巴爾致敬。巧合的是,柏林牆倒塌的1989年,正是42歲高齡的賈巴爾退役之年。
賈巴爾上了柏林牆,而博爾特的待遇更高,為表彰博爾特在09年田徑世錦賽的傑出表現,柏林市長沃韋萊特決定將一塊“柏林牆”殘段贈送給博爾特作為紀念品,該殘段約3.6米高,1.2米寬,重量達到了2.7噸,上面還刻著博爾特的形象。
吻別
藝術家弗魯貝爾在評價“兄弟之吻”時說:“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政治性的圖像,而是關於愛的圖像。”“兄弟之吻”,柏林牆上最著名的塗鴉之一,這幅畫面並非虛構,而是根據1979年前蘇和東德領導人會面的照片創作的,當時這張照片成為了眾多藝術工作者模仿的對象。
但在10年後柏林牆倒塌之夜裏,擁吻的主角,從兩個老男人,變成了街上花花綠綠的男女青年。那個夜晚,多少原本分隔東西的男女相吻而泣。而此時,吻別一詞也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意義:不是相互別離,而是吻別被隔離的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