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4-05-06

聽見歌裡的黑與白Black or White


來源: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http://www.insight-post.tw/?p=5212
作者:CL
Dec 12, 2013

 
 

結束南非種族隔離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去世了。黑白膚色間的對立、不理解、與不公義,不只在南非,在許多西方國家都留下了創痛的歷史。正因這些創痛太過深 重,種族議題是敏感的。身為公眾人物的歌手明星們,關於種族的發言總是需要格外謹慎。

上週,傳奇民謠歌手Bob Dylan才因在滾石雜誌訪談談到美國的黑白種族問題,提及「黑人能敏銳察覺奴隸主或三K黨的血液,如同猶太人能察覺出納粹的血液,塞爾維亞人能察覺克羅埃西亞人的血液……」,而被居住於法國的克羅埃西亞人控告其言談「煽動仇恨」。英國藍調吉他手Eric Clapton在表演中曾公開支持保守黨反移民的政策,說出「Keep Britain white」,自此在許多人心中,除了他「吉他之神」的名號外,也被與「種族歧視者」做了連結。
關於藝人的有心或者無心的言論,外界的解讀、批評、揣測也許會隨一波波的新聞話題過去,成為一兩則網路新聞。但創作人對於種族議題的思考反省被記錄在音樂 裡,佔據的就不只是娛樂及政治新聞的版面,更可能隨著歌、音樂錄影帶而雋永。CL聽文化專欄,特別選了三首角度、樂種、年代和國家各不同的歌曲,邀請洞見 讀者們一起「聽見」種族議題在音樂中如何被唱著紀念著。

1. Michael Jackson Black or White (1991) 歡慶與憤怒



這支斥資上億台幣的音樂錄影帶,劇情內容是一個居住於典型美國郊區的白人家庭,父親斥責孩子聽吵鬧的「垃圾」搖滾樂,而小男孩一氣之下用開到最大音量的搖滾樂把父親「送」到非洲,遇見Michael Jackson,看搖滾巨星和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們唱著、跳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白人,被「震」出習慣的舒適沙發、電視和職棒球賽,看到生活中或許不曾想像的世界 ── 異文化的世界。

流行歌曲常唱愛情,但有時,其中的隱喻和指涉,可以不只是愛情。就像在Black or White 裡面,Michael對心愛的「baby girl」說「It dont matter if youre black or white」,多像是在告訴聽者「是黑是白有那麼重要嗎?」Black or White開啟於電吉他俐落明快的前奏,開門見山地,歌名就是要探討黑與白,從愛情到社會、由音樂出發至Michael的歌聲中。Rap歌詞更直接宣告:「Im not spending my life being a color.(我不要終其一生只為膚色活著)」

再回到音樂錄影帶。長達十一多分的完整版本,極少在電視台被播出。通常都只在歌曲結束,且畫面停在模特兒甩頭「變臉」後的歡喜收工。但完整版的鏡頭,卻跟著 一隻大黑狗遠離片場、且黑狗變身成Michael,開始長達四分鐘的獨舞。這是CL極為喜歡、視線移不開的四分鐘。

Michael的舞蹈精確有力、身體動作的音響、週遭音效、配上他的聲音,沒有語言沒有歌詞卻充滿張力。其中砸碎車窗和房屋窗戶、旅店招牌落下、吶喊、甚至他的表情,與其說暴力,更像對比前半段影像與音樂「歡慶多元」的熱鬧,對於黑暗與現狀的質疑和憤怒。據說音樂錄影帶被剪的原因,是因為這影像會「引起不安」。我想確實是的,而身為Michael Jackson,膚色、白化症、黑人身份一生被不停討論,似乎比誰都有權,在歌裡憤怒著。
If youre thinking of being my brother it dont matter if youre black or white

 

2. Billie Holiday Strange Fruit (1939) 悲傷的隱喻

 

 

要如何描述這首歌的深沈?不同於Black and White的明亮,奇異的果實、淒美暗沈的旋律、配上魂盪的低吟,歌詞並無平鋪直述地提出疑問、或者質疑現狀,反而是敘述一幅聽起很不對勁的景象:「南方的果樹上,結著奇異的果實。葉子上有血、根上也有血,黑色的果身在南風中搖擺著……」究竟是什麼果實會流血?作詞的詩人Lewis Allen所寫的場景,其實是美國南方對黑人動用私刑的白人,將他們掛在樹上處死。
這首歌發行的1930年代後期,這樣的事仍在發生著。知道了關於這首歌的故事後,Billie Holiday一句一句的唱、歌詞用詩意的語言描寫著屍體腐爛、被烏鴉啄食、陽光曝曬等等場景,都仿佛在逼著聽者聽下去、直視真實世界是如此醜陋地壓迫著當時的黑人。從頭到尾,只是陳述著那幅景象。
如果連詩歌都令人不忍聽下去,如果看到當時所發生的,我們會撇開頭不看?還是試著去改變什麼?歌曲沒有也不會交待,到底是什麼樣的種子和養分,種出這樣奇異的果實也造成了許多世代的不堪?這些問題在樂聲中被拋給聆聽的耳朵們。

 
 

3. Beyond – 光輝歲月(1991) 推崇與景仰

 

 

遙遠的世界另一端,香港樂團Beyond寫了「光輝歲月」。在國情、挑戰都不同的香港,隔著一點點距離,Beyond讚美著南非人權運動及政治領袖曼德拉,為了終結種族隔離制度所做的奉獻。已故主唱黃家駒所寫的粵語版歌詞,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句「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Beyond的語氣,顯示出對曼德拉的堅定崇拜。和前兩首歌的不同,也許就是這種仰望的角度。也許有些聽眾,因著這首歌更知道半個地球以外曼德拉的貢獻了、也許有些人唱著這首歌懷念年少時的點點滴滴…歌曲對於聽眾的「用途」本來就無法被限定,甚至「多用途」提供了歌曲長久被傳唱的可能。畢竟如果我們寫一首歌曲,單純且用非常精確的、如同名嘴般的語言批判著今天晚上的新聞,兩個月後恐怕就沒有人想要聽了。「光輝歲月」不只在聽者心裡留下了歲月的印記,也讓人更瞭解創作人所珍視擁抱的價值了。


 凡走過必留下歌曲?
以上幾首歌曲,都在各自的樂種和聽眾裡,產生極大的迴響,也不斷被傳唱。即便在被視為主流的音樂市場中,提及種族議題的歌曲也不勝枚舉;這樣的表態既非前無古人、也不至於後無來者。一些文字未必捕捉到的細膩感觸,音樂換種方式說了。只是說出的話語造成的影響,很多時候也非創作者能掌握。
就像Michael音樂錄影帶的影像深深烙印在許多人的腦海裡,有些人記得四海一家的歡樂、有些人則記得被Gatsby廣告模仿的變臉特效;奇異的果實有些人聽見黑人的苦難、有些人聽見不同版本間爵士女伶的技巧優劣;聽光輝歲月時有人讚嘆曼德拉的貢獻,在台灣,也許有許多人為Beyond主唱黃家駒的驟然離開不捨喟嘆。但 無論怎樣的接收,音樂及流行文化,都為了一個世代寫著註腳、刻下獨有的印記。寫歌的人們,會為這一代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